印度外长苏杰生最近很头疼009配资。
他刚从中国回来,就被自己国家的网民骂了个狗血淋头。
原因很简单:他在访华期间表现得太\"正常\"了,在印度人眼里反而显得不正常。
莫迪政府多年玩的\"赢学\"策略终于自食恶果了。
为何引爆舆论
苏杰生借着参加天津上合国家外长会的机会,他带着两个明确目标:推进中印关系改善,解决印度面临的稀土等贸易危机。
在与王毅主任的会谈中,苏杰生展现出了罕见的务实态度,称中国为\"发展伙伴\",呼吁双方避免贸易限制措施。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外交表态,但印度网民不答应了。
他们指责苏杰生\"姿态低三下四\"、\"低声下气\",尤其是在所谓\"朱砂行动\"(印度媒体声称中国在印巴冲突中支持巴基斯坦)的背景下,这种务实外交在他们眼里就是\"屈辱外交\"。
印度舆论的逻辑很简单:既然政府一直说中国是威胁,为什么还要求中国的恩惠?为了稀土就要向\"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\"低头吗?网民们质疑政府的双重标准,认为这不是外交,而是被包装成正式形式的\"软弱\"。
并且苏杰生本人在莫迪政府中恰恰是对华最强硬的人物之一。当连他都开始说理性话的时候009配资,印度舆论的反弹就更加激烈了。这种现象本身就很说明问题:印度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政治正确观念。
\"赢学\"策略造就困局
要理解今天的困局,得从莫迪政府的\"赢学\"策略说起。
自2020年中印边境摩擦以来,莫迪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、巩固政治地位,不断向民众灌输\"印军胜利\"的叙事,同时把矛头指向中国,声称中国在各种冲突中都在\"暗中支持\"巴基斯坦。
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确实奏效了。印度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被极大激发,莫迪政府的支持率也随之上升。
但问题是,当你长期告诉民众\"我们很强,他们是威胁\"时,民众就真的相信了。当政府试图回归理性、务实处理对外关系时,反而会被民众质疑\"为什么要妥协\"。
这种反噬效应并非首次出现。此前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代表政府宣布与巴基斯坦停战时,就遭到了国内民众的猛烈抨击,甚至被扣上\"亲巴叛国\"的帽子。民众不理解:既然我们占优势,为什么要停战?
这就是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:它会反噬创造它的人。莫迪政府本想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获得政治利益,结果却发现自己被这种情绪绑架了。当现实需要务实外交时,民粹力量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碍。
现实巨大落差
苏杰生这次访华的务实表态009配资,实际上反映了印度面临的严峻经济现实。
稀土问题只是冰山一角,印度在多个关键领域都高度依赖中国。这种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也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就能改变的。
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,双边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近1400亿美元,其中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超过850亿美元。在稀土等关键矿物方面,印度对中国的依赖度更是超过80%。
不仅如此,在制造业供应链中,从电子产品到医药原料,印度都严重依赖中国。即便是印度大力发展的IT服务业,也有相当比例的硬件设备来自中国。
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投资。虽然印度政府近年来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某些项目,但在港口、电力、通信等领域,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仍然明显。印度要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基建目标,很难完全绕开与中国的合作。
但印度民众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。在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里,他们看到的都是\"印度崛起\"、\"制造业回流\"、\"自力更生\"的正面消息。
政府和媒体长期宣传的\"印度制造\"、\"数字印度\"等口号,让民众误以为印度已经可以在经济上与中国分庭抗礼。这种认知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,正是当前印度外交困境的根源。
莫迪政府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两难选择:要么继续迎合民粹情绪,维持强硬姿态,但这会损害印度的经济利益,影响发展目标的实现;要么务实处理对外关系,寻求与中国的合作空间,但会面临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。
民粹绑架下的战略机遇流失
在全球供应链重组、新兴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印度本来具备承接制造业转移、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条件。但民粹主义的束缚让其外交灵活性大打折扣,错失了很多合作机会。
当前的印度已经形成了一种非黑即白的舆论环境:对华强硬即爱国,务实合作即投降。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思维,正在侵蚀印度外交的战略空间。
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时,不得不优先考虑民众的情绪反应,而不是基于客观的利益分析。结果就是,很多本来可以推进的合作项目被搁置,一些有利于印度发展的机会被错过。
举个例子,在新能源领域,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、风电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和技术优势。
印度要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,与中国企业合作本来是最经济的选择。但在民粹压力下,政府不得不设置各种壁垒,结果是项目成本上升,推进速度放缓。
从5G网络建设到电动汽车发展,印度都因为政治考虑而限制与中国的合作,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的发展利益。
更严重的是,这种做法还会产生恶性循环:为了弥补技术和资金缺口,印度不得不寻求其他合作伙伴,但往往成本更高、效率更低,进一步影响发展速度。
莫迪政府的\"赢学\"叙事或许能暂时转移国内矛盾,获得短期的政治利益,但如果无法平衡民粹狂热与国家利益,最终只会让印度外交走进死胡同。
苏杰生被骂这件事,看似是一个孤立的外交事件,实际上折射的是印度当前面临更深层次的困境。
如果莫迪政府再不能及时调整路线,引导民众理性看待对外关系,最终可能会发现:印度会陷入在\"赢麻了\"的集体幻觉中。
十大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